在地中海中部,有个比北京朝阳区还要微小的国家,名字叫马耳他。
这个面积只有316平方公里、人口不到50万的小国家,却被普遍认为是发达国家。让人吃惊的是,在这欧洲小国的移民中,有87%都是中国人,街头的中文招牌满天飞,菜市场里乡音不断回荡。
这块只有几百平方公里的小地方,怎么就能吸引那么多中国家庭舍得花钱去移民呢?
马耳他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中国人,主要是因为它“门槛友善”的移民政策。
跟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是,这边不看学历,也不用提供语言成绩。就算是普通的上班族,只要能证明自己拥有50万欧元的资产,其中15万欧元可以随时动用,搞完简单的投资就能搞定申请了。
一开始,用租房和捐款的办法,五年下来总花费大概11万欧元左右,就能拿到身份了。
更吸引人的事是“本人申请,全家一起移民”,配偶、子女、父母甚至祖父母都能跟着拿到身份。这种四代一起迁徙的政策,对重视家庭的中国人来说,诱惑力可不是一般的高。
中国家长特别看重的一点,就是马耳他的教育优势。作为申根区里唯一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,这儿的教育模式基本还原了英式体系。全国有超过340所学校,学校分布很密集,从小学到高中都用英语教学,孩子们从小就能早早适应国际化的氛围。
从马耳他学校毕业后,申请英国G5名校的手续会方便不少,录取的可能性也比其他途径高一些。如果将来打算回国发展,还能以华侨生的身份参加联考,考个400多分基本就能进入985、211这类顶尖高校的大门。
在国内升学压力那么大的情况下,这样的“省事儿”的办法,真是让人难以抗拒。
现在,学校也在逐步适应咱们中国家庭的需求啦,不少公立学校都开设了中文兴趣班,有的还把中国传统节日列入了各种活动里头。
除了教育之外,马耳他的医疗保障其实也可以算是个“拿手好戏”了。他们的医疗体系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排名里,比美国、英国都要靠前。只要是当地有身份的居民,去公立医院,无论是门诊还是手术,统统免费,药费还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补偿。
如果不想在公立医院里排长队,花不到100欧元买份私人保险,马上就能享受私立医院的服务,效率快得不得了,也不用挤来挤去的。
当地产平均寿命能达到81.5岁,这可离不开那成熟的医疗体系的巨大功劳。有不少移民家庭就是奔着这个优势来的,特别是那些家里有老人,觉得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,放心。
马耳他的身份证的含金量挺高的,让人挺心动的,因为它是全球唯一一个同时归属欧盟、申根区、欧元区和英联邦的国家。
拿到这边的身份证,就像拿到了一张“欧洲通行证”,在29个申根国家随意走走,去法国看铁塔、去意大利欣赏古迹,不用再折腾繁琐的签证手续。
对经商的人来说,拥有英联邦身份,跟英国、加拿大这些国家合作起来就方便多了,省了不少沟通的麻烦。
中国人聚在一起移民到马耳他,其实这份情谊早就有历史根源。两国之间的缘分,可以追溯到1964年,那会儿马耳他刚刚独立,需要建造码头推动经济发展,可是向欧洲请求帮助,却被拒绝了,结果中国主动伸出了援手。
中国不仅慷慨地捐助了1亿人民币,还派出了工程队和物资团队,帮助修建码头。
可惜在施工时,有两位中国工人为了工作献出了生命。马耳他总统专程来华访问,也为烈士的家属颁发了荣誉勋章,现场还立了中式墓碑,这块墓碑上的英文铭牌一直保存着“中华人民共和国”。
之后,中国的援助没有断过,当地的苏州园林也是中国帮建的,里面设有象棋桌、品茶馆,甚至还有中医理疗馆;山东的博山琉璃工艺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当地人,变成了文化交流的桥梁。
汶川地震和武汉疫情那阵儿,马耳他都算是欧洲帮忙最早表达关切、送来援手的国家之一。
马耳他的风光可是相当迷人哟,被誉为“地中海的心脏”,一年超过三百天都是晴朗天气。海边的岩石海岸线绵延不断,街头的建筑融合了各种不同国家的风格,走在街上就像是在逛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似的。
这儿的生活节奏可真慢,居民们都是跟着日出开始工作,日落了就休息。这样的氛围,让许多想远离内卷、过平静生活的中国人都挺向往的。
不过,说到移民的生活,也不全是美滋滋。
到了2025年,马耳他移民局突然提高了门槛:医疗保险的保障金额从5万欧元涨到10万欧元,租房的整体花费一下子冲到20.2万欧元。
当地的学校采取了“快乐教育”的理念,减少了作业量,减轻了考试负担。中国家长想为孩子报补习班,不但价格贵得吓人,还得面对其他家长的质疑,说会“破坏教育生态”。
中国家庭喜欢的广场舞和逢年过节放鞭炮,常常因为噪音吵到邻居,惹出不少纠纷。有个移民阿姨说:“在国内的时候,这些事都习惯了,可到了这边,可得小心翼翼的,怕打扰到邻居。”
马耳他用海水淡化来解决淡水问题,水费比国内高出三倍,很多家庭一个月光水钱就得花100欧元。蔬菜水果主要靠进口,一颗普通的白菜能卖到20元,想买家乡的特产更难,网购不但慢还挺贵。
房市因为移民潮变得乱哄哄,中介趁机把房价抬得更高,一套公寓卖给中国买家的价钱,比卖给本地人高出15%。
马耳他的工业基础本来就不怎么样,工作机会也少,再加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,许多移民觉得要找到合适的岗位挺难的。
不过,来自中国的移民也在偷偷地改变着这座小城的模样。
街头上的中餐馆啊,越来越多了,“中医夜市”也成了特色,居民们排着队去体验刮痧、拔罐之类的中医保健;超市里面开始摆放老干妈、生抽啥的中国调料,就连当地的面包店也学着做起了中式的小点心。
随着时间推移,文化融合的场景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。每年的5月25日,马耳他-中国商会都会组织一次龙舟友谊赛,双方的人们一同挥动桨橹,奋力划水,岸边的喝彩声此起彼伏,气氛热烈非凡。
那边的初中还会搞中国文化日,学生们一边包饺子一边写毛笔字,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迷人之处。
这种互通有无的文化交流,让马耳他变成了个别具一格的“迷你联合国”。
这些年,马耳他政府一直在不断变换策略,一边想着靠吸引移民带动经济增长,另一边又在努力控制人数,避免规模失控。
2025年的政策收紧已经成了明显的信号,除了费用涨了不少之外,对申请人的背景审核也变得更加严格了。有不少中介公司都在抱怨,“现在审批的速度比以前慢了一半”。
对于普通家庭来说,考虑移民马耳他的事情得多动脑筋。以前11万欧元就能搞定的,现在价格几乎翻了一倍,还没有算上日常生活的花销。
有一户家庭算了算账:一家三口移民五年下来,再加上日常开销,总共得准备至少30万欧元,这对不少家庭来说可不是个小数。
比起经济上的压力,更关键的还是心理上的准备。从繁华的中国城市换到安静的欧洲小国,从熟悉的文化转到全新的生活习惯,这个适应的过程远比你想象中的要难得多。
不管走到哪儿,光彩亮丽的背后都藏着许多努力。每一次决定都得沉下心来好好琢磨,只有适合自己的,才算是真正的好生活。
股王配资-配资最良心10大平台-北京炒股配资开户-股票正规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